中原標準時間原來是這樣來的!揭開台灣時區的歷史淵源




你是否曾想過,為什麼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時區不同?明明地理位置相近,卻相差了一個小時。這其中的緣由,可以追溯到一段曲折的歷史,而「中原標準時間」的制定,更隱藏著一段外人鮮為人知的故事。

19世紀末,正值清朝末年,列強環伺,西方列強紛紛在中國沿海地區攫取勢力範圍。為了方便管理與通訊,各國紛紛在所屬租界實施自己的時間,導致中國境內出現多個不同的時區。

1912年,中華民國成立後,政府意識到統一時區的重要性,於是在1918年頒布「中央標準時間」,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時區,並以北京的時間為基準。然而,由於政治形勢的變化,這個標準時間並未在全國範圍內得到實施。

直到1932年,上海等大城市為配合國際貿易的需要,開始使用「上海標準時間」,比北京時間快15分鐘。但這種習慣並未得到南京政府的承認,導致中國境內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標準時間。

1937年,盧溝橋事變爆發,中國全面抗戰展開。為了配合軍事行動的需要,南京政府於1939年制定「中原標準時間」,將全國劃分為兩個時區:華北用山東濟南時間,華南用廣州時間。中原標準時間以民國首府南京為準,快北京時間1小時。

中原標準時間的實施,在抗戰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,確保了軍隊的統一行動和後勤保障的順利進行。抗戰勝利後,中原標準時間繼續在台灣地區使用,直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,才改稱為「台灣標準時間」。

如今,中原標準時間作為台灣的時區,已經沿用70多年。它不僅是台灣時間的代名詞,也銘刻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,見證了台灣與中國大陸曾經的聯繫,以及如今的時空差距。

下一次當你在台灣看到時鐘時,不妨回想起中原標準時間的歷史淵源,體會時光流逝中那些人和事的變遷。時間的刻度,不只標示著時光的流逝,也見證著歷史的軌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