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国歌法》背后的故事:一部爱国主义的颂歌




当雄壮的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奏响,无数中国人的心弦都会为之激荡。这首激昂的旋律,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,承载着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无私奉献。

然而,你知道吗?这首歌曲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,它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创作过程,背后隐藏着一段感人的爱国主义故事。


诞生背景:烽火连天的年代

1931年,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,侵占我国东北三省。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国难当头,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变得至关重要。

1934年,上海电通影片公司准备拍摄一部抗日电影,为了增强影片的感染力,他们决定创作一首歌曲。


  • 填词:田汉
  • 田汉,作为当时著名的左翼戏剧家和诗人,接受了填词的任务。在创作过程中,田汉深入到抗日游击根据地,体验战士的生活和战斗,汲取创作灵感。

    在一次与游击队的谈话中,一位老战士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他:"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义勇军,不管敌人如何猖狂,我们决不投降!"这句话激发了田汉的灵感,他当即写下了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歌词。


  • 谱曲:聂耳
  • 与填词同步进行的,是谱曲工作。聂耳,一位年轻有为的音乐家,承担起了这一重任。

    聂耳在创作时,十分重视音乐的感染力和群众性。他深入到工厂、农村,倾听人民的心声。在广泛收集素材的基础上,聂耳创作出了这首激昂磅礴、慷慨激昂的旋律。


  • 传播和影响
  • 1935年,《义勇军进行曲》首次在电影《风云儿女》中公开演唱,立刻引起了轰动。这首歌以其振奋人心的旋律和爱国主义情怀,迅速传遍大江南北,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战斗号角。


    立法保障:国家尊严的体现

    新中国成立后,《义勇军进行曲》被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。1982年,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》,对国歌的演奏、演唱、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。

    国歌法不仅保障了国家尊严,也体现了全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尊重。每当国歌奏响,我们都会肃然起敬,共同铭记我们民族的光荣历史和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。


    爱国主义教育:薪火相传

    《国歌法》的颁布,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。学校、社会各界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,让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旋律伴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,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    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诞生和《国歌法》的颁布,是一部感人的爱国主义颂歌。这首歌和这部法律,不仅见证了我们民族的苦难和辉煌,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,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不息。

    让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自觉遵守《国歌法》,用我们的实际行动,向世界展示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敬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