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姐的由来




“花姐”这个词,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可能很陌生,但对于那些出生在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,却是再熟悉不过了。

“花姐”指的是那些在解放前活跃在澳门街头、靠卖唱为生的女艺人。她们大多出身贫寒,从小就被父母卖到青楼或戏班,受尽了摧残和欺凌。后来,随着澳门的社会逐渐稳定,一些“花姐”便离开了青楼和戏班,走上了街头卖唱的道路。

她们通常身穿五颜六色的衣服,头上扎着鲜花,手里拿着三弦或琵琶,在街上卖唱。她们的歌声委婉动听,唱词凄美动人,吸引了大批听众。她们的卖唱收入不高,但足以养活自己和家人。而且她们还可以在卖唱过程中获得一些施舍,比如食物、衣物和钱币。

“花姐”这个职业在澳门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,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逐渐消失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,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,娱乐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。“花姐”的卖唱收入越来越少,她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艰难。最终,她们不得不放弃了卖唱,另谋出路。

如今,“花姐”这个词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,但它却承载着一段澳门历史,反映了澳门社会的发展变迁。它也提醒着我们,在澳门这片土地上,曾经有过一群风华绝代的女子,她们用自己的歌声,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