樵陽道學研究院



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連接:道教樵陽觀

 

連接:新中華道教學會

 

《中華道學》雙月刊

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巧遇老子與孔子(一)

        

        秋高氣爽,最宜登山郊遊。我在山林間漫遊,欣賞鳥語花香之際,突然四周煙霧迷濛而看不清楚前路,心知開始迷路而感到惶恐!行行重行行,不知走了多遠,忽見有兩位老者在大樹下,放個小火爐煮茶聊天。我馬上走過去打算問路,靠近後發覺他們穿的衣服很奇怪,寬袍闊袖的好像中國古代的服飾;再靠近些看,兩位老者有些眼熟,以前在那裡看過他們呢?

        心中狐疑之間,其中一位老者看到了我,並示意叫我過去;我不期然快步走到大樹下,看清楚了兩人的容貌,竟然跟我家裡供奉的太上道祖和至聖先師的樣貌一樣!定過神之後,已忘了問路的原意,衝口而出問道:「請問兩位是誰?為何穿的衣服這麼奇怪?」

        慈眉善目的老者笑說:「歲月過得太久了,我也忘了我是誰。可是現在還有人稱我為老子,(指一指坐在旁邊的老者) 稱他為孔子。哎,先坐下來,陪我們喝茶聊天吧,相遇亦是一種緣份。」能與兩位聖人會晤,心情極度興奮,而在盛情難卻之下,唯有僭越身份坐下來,作自我介紹之餘,心中則慶幸有機會向兩位聖人請益…!

 

名可名,非常名

        我拱手問老子:「道祖,請恕冒昧,有人說您姓老,又有人說您姓李,其實您姓老還是姓李呢?」

        老子與孔子相視而笑,卻反問我:「小李子,你知道眼前的萬世師表姓什麼嗎?」

        我不假思索地說:「當然知道,孔聖人自然是姓孔!」

        孔子笑說:「你只答對了一半,因我本姓“子”。」 (註一)

        孔子見我一面茫然,繼續笑說:「“孔”姓以商族的姓“子”,及以成湯名字中的“乙”組合起來,成為子姓孔氏。其實遠古時,姓和氏是有分別的,只是後人逐漸把姓和氏混合使用了。姓是母系社會所用,而氏則是父系社會所用。」

        孔子續說:「我那逃到魯國的先祖孔父嘉,便是以其名字中的“孔”為氏,也是子姓孔氏。」

        老子接著笑說:「基於上述姓氏不分的原因,後人印證我是老姓李氏,名耳,字聃。指出“老”姓出於老童,他是顓頊的兒子。而李氏出於皋陶,“理”與“李”自古相通,李氏族人以官職為氏,理官即相當於你們現代的司法官。此外,亦有學者考證說我姓老,亦即姓李,因我們年代姓氏多無本字,常假借同音字。老姓變為李姓,也是同音假借,而且古韻『老』屬幽部,『李』屬之部,二部音近,分別並不明顯。」(註二)

        老子呷了一口茶,繼續說道:「所謂名可名,非常名;世人實無需執著於我們的姓氏名字,這不過是個名號而已,重要的是我們的思想,能教化世人做到“內聖外王”的境界。」

        難得面對兩位聖人,我一股腦兒提出了無數問題,例如道、儒究竟是哲學還是宗教?為什麼兩位聖人被冠以道教和儒教教主之名?又兩位聖人對“道”、“德”、宇宙本源和本體、人世的生命觀等等的看法…。

        老子不等我說完,便插話笑說:「大家還是先喝點茶,下期再繼續說吧。」我自知太性急了,遂不好意思地馬上拿起茶壺,替兩位尊敬的聖人盛茶…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巧遇老子與孔子(二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儒學是否哲學?

 (續上期) 

        老子喝過茶後,說道:「小李子,剛才你問了很多問題,但我年紀太大了而沒能記住,不如你慢慢的再發問吧。」 

       「是!是!」我說:「近數十年來有很多學者專家,不斷地爭論『道』、『儒』究竟是哲學還是宗教,不知兩位的看法怎麼樣?」 

        老子說:「這個問題很複雜。仲尼兄,這兩千年來,多個皇朝都以你的學說為治國根本,不如由你來解答吧。」 

       「真愧不敢當。在西漢初期,漢武帝(西元前156年-前87年)之前的文帝、景帝和竇太后也不是奉行老先生的黃老道嗎?」孔子謙遜地說:「既然老先生要晚生發表意見,晚生也只好從命了。」

 

無效命題

        孔子先正衣冠,然後正襟危坐地說道:「有關『儒』究竟是哲學還是宗教的爭論,我認為根本不應該存在,因為套用小李子你們現代的專門用語來說,這是 “無效命題”!就如我和老先生的好朋友-釋迦牟尼所講的 “無記”,指的是無需討論的議題,例如世界恆常存在嗎?世界有邊際嗎?如來死後還存在嗎等等…,這些問題並沒有論證基礎的。而在我們的年代,中國根本沒有西方哲學這玩意兒,怎可以作有效命題來論證呢?」 

        孔子停頓了一下,突然向我發問:「小李子,你曾經受過工程學和哲學的系統訓練,可知道『哲學』一詞的來源嗎?」 

        冷不防孔聖人有此一問,平時自命滿腹經綸的我,突然感到腦袋空白一片!腦細胞運作一會後,好像找不到確實的答案,遂結結巴巴地低頭答道:「這…好像…好像…是個從外國翻譯為中文的詞彙吧…?」我一邊替兩位聖人盛茶,眼角則偷偷瞟望孔子的反應。老子看在眼裡,對我笑問:「是否有點“書到用時方恨少”的感覺呀?」我尷尬地陪笑著說:「是啊,是啊,哈哈…。」

 

去儒化的哲學

       「你知道『哲學』一詞是翻譯語已算不錯了。其實『哲學』這一用語是由日本近代思想家西周(Mr. Nishi Amane, 1829-97) 翻譯過來的,他把Philosophy定譯為『哲學』之前,由於對該學科理解尚不透徹,他只能以片假名或漢字標記其發音為斐鹵蘇比。後來他又譯為『希哲學』,此譯語源自我國宋代周敦頤的“士希賢”之說,表示希求賢哲之意,基本接近于“愛智慧”的原意。」孔聖人呷了一口茶,放下茶杯後說道:「西周先生寫於1871年的《生性發蘊》說:『哲學一詞的原語……是從希臘語的Philo-愛“智”之意、sophy-“賢”的意思傳來的。在愛賢者的意義上,其學叫做Philosophy,是周茂叔(敦頤)所說的所謂士希賢之意,後世慣用上專門指講授理之學問,直譯為理學理論。但這一譯法引起許多其他紛爭,現譯為哲學,以示與東方的儒學區別。』由此可見哲學與我儒家學說是有分別的。西周先生為了去儒化,而將『希哲學』改為『哲學』,我個人沒有意見,但現代不少學者把我的思想稱為『儒家哲學』,則好像有點本末倒置張冠李戴了!」

 

儒學之正名

        我又問孔夫子:「 請問老師,如果『儒家哲學』一詞有張冠李戴本末倒置之虞,那該如何正名呢? 」孔聖人稍放鬆了嚴肅的面孔,說道:「儒家一詞來自東漢班固的《漢書·藝文志》的圖書目錄。其實早於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父親-司馬談(西元前140年至前110年被封為太史)所著的《論六家要旨》,已提到當時有陰陽﹑儒﹑墨﹑名﹑法﹑道德等六家,所以後世稱我學派為儒家。我認為『儒家』、『儒學』、甚至『儒教』等稱號都可以接受的,因為『儒教』是以我『儒』的學說和思想來『教』化世人而已。」 

        我繼續追問道:「 再請問老師,為什麼您的學派稱為『儒』呢? 」 

       「古代稱主持冠婚喪祭禮儀的司禮人為『儒』,而我是非常強調仁和禮的重要性,當年我曾經為了問禮,更不辭勞苦而去請教老先生。」孔子面向老子笑著說:「時間過得真快啊,轉眼間原來已過了兩千多年了!」老子也笑著點頭。孔子對我續說道:「儒字其後有兩種意思:其一,即有道之士。《漢書·司馬相如傳》顏師古注說:『凡有道術者皆稱儒』;其二,《說文解字》:『儒,柔也,術士之稱。』在我們年代,『儒』是對有道學者的尊稱,字義是「雅」、「優」及「和」的意思,從「人」從「需」,指他們的思想學問能夠安定別人,說服別人,為他人所需要的。」 

        真的是“聽師一席話,勝讀十年書”,我感到了茅塞頓開之喜悅!本想再問『儒家』或『儒教』是否宗教,但看到孔聖人好像有點疲累,還是先休息一會和再喝點茶,留待下期繼續討論吧…。

 

(作者:小李子(筆名),工程師、文學碩士(哲學)。讀者有意交流,請電郵至[email protected] )